最近进入了写作疲惫期,不想看文献,不想改大纲,甚至不想打开电脑。
每隔一段时间,就会进入这种循环,对论文产生难以名状的厌恶,一般会持续2-3天,只要挺过这几天一切就会恢复如初。
常年写写改改虽然说已经养成了习惯,但是不得说,文字始终是枯燥的,即使秉承着一腔热血的热爱,也会随着岁月的消磨让人觉得疲倦。
我不知道有没有学术疲倦症,但我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孤寂与无奈。
论文的写作从一开始的拟题,到最后致谢划上句号,其实无疑也就是几万字,几万字的小说可能读的津津有味,但是一看起外文文献的时候就会觉得注意力不由得涣散,用了哪些研究方法?研究数据从何而来?这个模型为什么跑不通?是数据错了,还是公式列错了?
最害怕微小的错误,可能再检查第一遍的时候并不能查出来,几万字要翻来覆去看上好几遍才行,眼皮底下灯下黑说的就是这一回事。
即使全面的框架逻辑趋于完善,也会在不断地修改中消耗耐性,大的问题最为好改,因为起码清楚错在哪里,笼统的批复最难接受,例如那些让人抓心掏肺的导师批复“这里有问题,你要自己琢磨一下”“整篇文章有点怪怪的”“框架这块你要不换一下?”看似轻飘飘无关痛痒的几句话,最后可能整篇论文都要推翻重写,不是到最后万不得已的时候,导师绝对不会告诉你到底哪里出了问题。
这些其实都不是最能消耗人精神的,最可怕的在于他什么都不说,也不看,等到你快要提交,到了截止时间的那一晚,突然发过来一大堆铺天盖地的意见。
我觉得过来人都能懂这种感觉。
经过修改的九十九八十一难,就算是过了内容的关卡,最后改到没什么好改的时候,也可能会遭遇学院下发的格式样板更新的事情。
每年似乎都会有这种情况,在一开始学院会给一份往年甚至年代较为久远的格式参考模板,等你已经要定稿去参加答辩的时候,他突然给你发了一份新的格式模板,告诉你要全部重新校正。
按理说经过内容修改的磨难,这都不算什么,但是这也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让很多人觉得崩溃。
凡事在于习惯,但是有一些事习惯了往往是无奈的。
论文当然也有快乐的时候,当然这并不多,至于搞学术研究算不算一件快乐的事,以及为什么选择这条路,其实都是一个很难用一两句话或者几个词就能形容出来的。
就比如,此时我已经进入了厌倦期,但是下周一我马上又可以恢复工作斗志,不会在深夜碎碎念这其中的种种不快,最终我都将克服这些问题。
其实,说道最后,就是给正准备开题跟已经在写论文的同学们打个气,如果你已经进入了瓶颈期,或者已经开始为找不到数据发愁,开始因为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被毙掉而抓狂,请不要灰心,你所经历的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,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,好好的休息放松两天,卷土重来即可。
如果感兴趣,可以体验,非常推荐:http://openrabbit.net
推荐阅读:
评论